查看原文
其他

城市数据大脑,全维智能的推进逻辑

傅荣校 杭州杂志 2021-10-19

自2011年推进智慧城市以来,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、政策供给、标准制定、资金安排、绩效评估方面,都提供了较为有效的保障,但是总体而言,只有重视城市数据大脑(或城市大脑)建设,才能有望实现真正的城市全维智慧化。


我国智慧城市

建设推进中的主要问题


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,我国的体制优势发挥了巨大影响。2010年,IBM公司提出了“智慧城市”的愿景,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,我国于2011年就开始较大规模的试点建设



我国“智慧城市”及有关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试点(或者示范),有诸多主管部门推动,包括有发改委、住建部、工信部、科技部、交通部、人社部,甚至还有卫计委、国家旅游总局,各有试点城市。住城部2012年11月印发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》,并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(区、镇)试点指标体系,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、智慧建设与宜居、智慧管理与服务、智慧产业与经济等4个一级指标、11个二级指标、57个三级指标的覆盖庞大建设内容的指标体系;2014 年 9 月,国家发改委联合七部委发布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2016年4月成立了涵盖25个部委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,2016年12月发改委又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,包含惠民服务、精准治理、生态宜居、智能设施、信息资源、网络安全、改革创新、市民体验等8项一级指标,21项二级指标,54项二级指标分项。


由于智慧城市试点申报,必需条件是城市需要有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和资金保障,所以短期之内,出现了许多仓促编制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,也投入了许多资金,形成了建设热潮。2013年开始还有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发布,至2017年,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得分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北京、无锡、广州、宁波、佛山、厦门、苏州。

总体而言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处于世界领先,有体制、机制、政策、标准、经费等保障。但目前看来,还存在不少问题,其中比较严重是智慧城市理解弹性大、实施智慧程度不够、标准模糊。从政策导向上看,十二五期间的智慧城市,到了十三五期间就改称为新型智慧城市(跟国家新型城镇化关联起来),短短几年时间就转型。多数智慧城市项目论证会、论坛、报告会,本人参与的体会及获得的材料表明,目前智慧城市多数是“数字城市”阶段的内容描述。此外,目前的指标体系评估导向不清,发改委、住建部的指标体系,还是第三方的国脉互联的指标体系(智慧基础设施、智慧管理、智慧民生、智慧经济、智慧人群、保障体系6个一级指标)、中国软件测评中心(工信部推荐)的SMART评估模型(智慧准备、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),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,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,进而导致建设内容与推进逻辑上的混乱。


智慧城市需要一个好大脑


事实上,“智慧城市”有两重前身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国外学者就研究“信息化城市”,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“数字地球”后,衍生出了“数字城市”,2008年IBM公司提出“智慧地球”之后,又引出了“智慧城市”概念。这三种状态的城市概念,从来没有统一表达过,但放入整个信息化发现进程中,可以看出,随着高科技在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,以及城市居民生活、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中运用的深化,应用水平有一个分维建设、单维突进到多维智能,进而达到城市有机体综合智慧的进程。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,即人的经验、知识、智慧+智能系统的管理应用,会进化到智慧时代的机器智能,即由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深度学习、区块链等技术基础的全智能管理应用。而决定智慧城市应用水平的是智能中枢系统,即智慧城市,需要一个好大脑。


从这个意义上说,杭州城市数据大脑的提出与构建,是一种智慧城市建设向高水平发展的推进逻辑。


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11年。是年10月,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《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将杭州列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之一。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“三城三区”建设,推进“三网融合”,深化“无线城市”建设,打造“智慧杭州”。2012年9月,市政协批复同意《“智慧杭州”建设总体规划(2012—2015)》,这是“智慧杭州”建设的规范性、指导性文件,明确了许多具体目标。2017年7月杭州市政府发布了“数字杭州”(“新型智慧杭州”一期)发展规划,2018年4月杭州市发改委和数据资源管理局联合发布了《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》,建设大脑平台(包括计算资源平台、数据资源平台、算法服务平台)、行业系统、超级应用(架构于大脑平台和行业系统之上的综合性应用)、区县中枢(支撑区县建设基于城市数据大脑的创新应用)等。


按照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的定义,“城市数据大脑”是一个按照城市学“城市生命体”理论和“互联网+现代治理”思维,创新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,其整合汇集政府、企业和社会数据,在城市治理领域进行融合计算,实现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、公共资源配置、宏观决策指挥、事件预测预警、“城市病”治理等功能。



目前来看,从2016年至今,杭州市城市数据大脑的建设,运用阿里云ET的人工智能内核,开发了城市数据大脑交通系统V1.0,在萧山区试点基础上推广到主城区,缓解了杭州城市拥堵问题,缓解城市拥堵趋势位列全国第一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城市数据大脑牛刀初试大获成功。


城市数据大脑建设,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,2017年11月阿里云“城市大脑”因此入选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。作为发改委重点项目,杭州、上海都实施以“数据汇聚、共享”为路径的城市智能管理项目。此外,深圳、广州、苏州也实施了此类项目。因而,聚焦大数据的采集、交流、整合与开发利用,作为应用系统建设与发挥作用的关键,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一种正确的思路。


城市数据大脑

全维智能的推进逻辑


全维智能而非单维智能,是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中的难题。


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遵循“统筹规划、急用先建、分步实施、整合资源”的原则,分三个阶段开展建设。第一阶段(2018年),建设城市数据大脑平台与典型行业系统、试点区县中枢,形成城市数据大脑核心框架体系;第二阶段(2019-2020年),扩展行业系统(交通、平安、城管、旅游、医疗、环境、信用等系统),推进区县中枢建设,实现城市数据大脑延伸覆盖;第三阶段(2021-2022年),完善城市数据大脑产业生态,全面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,向社会开放计算能力和资源,支持人工智能创新。上海大数据与城市管理项目通过数据汇聚和共享,构建起1张整合的城市管理“数据湖”网络,面向“交通”“健康医疗”“健康食安”“环保”“城市公共设施”5大领域形成服务民生热点的大数据创新应用,到2020年,将基本建成融合数据、算法、平台、服务、产业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。



从杭州、上海两个城市大脑建设看,都遇到了单维智能如何向全维智能推进的问题。杭州的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备,2016年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城市数据大脑建设领导小组,2017年初组建了数据资源管理局,结合企业与社会力量,有效推进智能交通系统V1.0开发与应用。以此成功案例的推进逻辑,智慧城市的全维智能要基于大脑平台建设(计算、资源、算法),全维智能的延伸应用,重要的是解决三个环节问题:一是基于共享的政务大数据采集、交换、更新、维护与安全的问题;二是基于合作的政务大数据与社会大数据的整合问题;三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开发应用。


基于体制优势,政务信息资源的不敢共享、不想共享的障碍因素基本可以排除,但要解决不会共享的技术性阻碍因素,如杭州市61个市一级部门和 34 个市直属企事业单位,共建有信息系统899个、数据库627个、数据库表60余万张,彼此之间互不联通,如人社、城管等大部门都有30多套系统,系统之间的信息也不能完全共享。



政务与社会大数据的整合共享问题,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安全保障机制加以实现;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开发应用问题,则需要动员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。从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来看,提出设想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,完成大数据开发实用化是阿里巴巴等13家企业。因而,假如体制机制、政策供给、标准制定、经费安排、人才引进、绩效评估等因素,在城市数据大脑的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整合、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都能够稳定发挥作用,那么决定全维智能的唯一要素,就是企业参与是否深入这个变量了。因而,可以肯定地说,城市政府跟企业深度合作,是以后城市数据大脑乃至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成功的充要条件


作者系浙大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

电子政务研究所所长

“中国政府网络透明度指数”主研与发布人


编辑:许思哲

投稿信箱:hangzhouzazhi@163.com

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:杭州杂志

中共杭州市委机关刊物
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↑

点击“查看历史消息”,可查看往期推送内容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